近日,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表《中國是“紙龍”》一文,主要介紹了暢銷書《無 與 倫 比:為何美國仍將是唯 一 超 級 大國》中對中國的一些“唱衰”說法,其中提到中國企業的自動化水平比美國低,美國企業每萬人有176臺機器人,而中國只有19臺。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20年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全球累計安裝工業機器人270萬臺。其中中國78.3萬臺,是世界zui多,日本35.5萬臺,韓國31.9萬臺,美國30萬臺,德國22.1萬臺。增長率方面,2019年中國新增14萬臺排名世界NO.1,日本增加5萬臺排名NO.2,美國增加3.3萬臺排名NO.3。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工業機器人的存量還是增量,中國都大幅領 先,只是由于總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人均占有 機器人數量不如美國,也遠少于日本。
機器人自動化水平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國制造業的特點,但并不能一概而論,機器人占比也并非越高越好。根據世界銀行統計的2018年制造業產值,中國以4萬億美元排名NO.1,美國以2.18萬億美元排NO.2,美國產值約相當于日本、德國及韓國的總和。然而美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科技和市場規模,在自動化水平上并不算zui高,世界排名靠前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基本來自日本和歐洲。
所謂工業自動化,目前還幾乎不可能完全實現無人,還是有不少工序要有人,特別是需要人操作機器,有時需要工程師來調校機器。與日本及德國相比,美國的工人素質相對較低,用工成本相對較高,制造業工人工資高于服務業從業人員1/4,年輕人不愿意投身制造業,美國強勢的工會組織也是世界聞名,因此,美國的制造業生產線很有本國特色,在設計生產線時就盡可能讓工人“傻瓜化”操作,按指示簡單運用就行。生產遇到問題也習慣于從自動化設計思路而非工人素質和流程方面去找原因。與美國相比,日本制造業強調“工匠精神”,對工人技術水平要求高;德國以完善的職業教育統一培訓出大量高水平的技工,用高標準來生產,對整個制造業體系的自動化建設有諸如“工業4.0”這樣的規劃。中國的自動化思路綜合了美日德等多國的特點,也有很多具有中 國 特 色的生產線管理辦法。
不同生產線的特色也不盡相同,如汽車業和電子業需要的機器人數量尤多。2019年因全球汽車與手機需求下降,工業機器人需求就比上年縮減百分之12。以自動化補工人缺口,實際上說明了美國制造業的大問題。美國制造業本身缺環較多,尤其是電子類制造業環節幾乎完全外移。這類對工人素質要求較高,難以完全實現自動化,又無法開出高工資的制造業,在美國很難生存。一些領域的現有生產線,有經驗的老工人和工程師退休,新工人素質不行,產品質量下降,如果完全把希望放在機器人上,對生產線的研發和成本要求太高,如此,勞動力素質低、制造業外遷反而拖累了自動化,這也是美國幾屆總統喊出重振制造業的口號,卻振興艱難、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比較而言,中國制造業產業鏈齊全,產業工人多,當然也面臨勞動力數量逐年減少、年輕人不愿進工廠的現實問題,未來用智能機器人換人的趨勢無可避免。但無論如何,有生產線在,就可以供自動化開展實踐。具備更好知識儲備的新一代有條件從產業工人升級到工程師。多數制造業企業未來能夠實現轉型升級,以機器人替代工人,少數成本過高的生產線出現轉移也屬于正常現象。可以預期中國“萬人機器人數量”將大幅上升,機器人自動化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從發展趨勢看,自動化也是中國制造業的重大利好,可以應對勞動力的結構性變化問題,也順應了中國人口的“二次紅利”。(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
聲明:該資訊來源為轉載自其他媒體(中國機器人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